8月19日晚姜姿伢《和你遇見》演唱會:天籟梵音 唱響嵩山!
時間:2020-08-03 07:41
8月19日晚 7點45分(fen)
一曲天籟梵音唱響(xiang)中岳嵩山
姜姿(zi)伢-佛在心中 來(lai)自禪宗少林(lin)音樂大(da)典

中國梵唄(bai)心靈歌(ge)者姜姿伢(ya)
《和你(ni)遇(yu)見》全球首(shou)場演(yan)唱(chang)會
在登(deng)封待仙溝景區
大型山(shan)地(di)實景演(yan)出(chu)《禪(chan)宗少林·音樂大典》
的現場(chang)和你相遇(yu)

如詩如畫
演(yan)唱會(hui)由央視吳君導(dao)演(yan)團隊指導(dao)
音樂人胡鐵與好(hao)先生樂隊親臨(lin)助(zhu)陣
再(zai)加上600余人的伴舞團
現(xian)場聲(sheng)、光、樂(le), 絢麗多彩
引人入勝
聆聽著天籟梵音(yin)
仿佛(fo)穿越千年而來




姜姿伢(ya),梵(fan)唄心靈(ling)歌者,有著干凈空(kong)靈(ling)的(de)嗓(sang)音;還是(shi)新草原風代(dai)表(biao)人物(wu),聽(ting)她唱(chang)歌,心就如(ru)同洗盡鉛華后那般空(kong)靈(ling)寧靜(jing)。

姜姿伢歌聲的(de)(de)與眾不(bu)同,來自于(yu)她(ta)對(dui)佛樂(le)的(de)(de)潛心(xin)深(shen)研,聽著(zhu)她(ta)一曲曲或莊嚴、或平和、或悠(you)揚淡(dan)雅的(de)(de)梵唄音樂(le),就好像在沙漠中(zhong)暢飲甘泉(quan),在松(song)林間欣賞明月(yue),令人心(xin)神安(an)寧!

而(er)這,正(zheng)與(yu)《禪宗少林·音樂(le)大(da)典》唱頌的(de)“春有(you)百花秋有(you)月(yue),夏有(you)涼風冬有(you)雪,若無(wu)閑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(jian)好時節”有(you)著(zhu)異曲同(tong)工之妙。


姜(jiang)姿伢的梵(fan)唄代表作(zuo)品有:《大悲(bei)咒》《佛在(zai)心中》《行者(zhe)》《發愿望》等,尤(you)其是《大悲(bei)咒》一經(jing)發行,便得到了廣大心靈(ling)音樂愛好(hao)者(zhe)的追捧(peng)。

演唱會現場,姜(jiang)姿伢不(bu)僅傾情(qing)獻唱了(le)《大悲咒(zhou)》、《佛在(zai)心中(zhong)》、《行者》、《見與不(bu)見》等,而且還與音樂人胡鐵先生對(dui)唱歌曲(qu)《最好不(bu)相(xiang)見》。




與流行音樂演(yan)唱會(hui)熱烈、激(ji)情(qing)四射的氛圍不同
姜(jiang)姿伢《和(he)你遇見》演(yan)唱會
以天(tian)做帷幕 以地為舞臺
再(zai)加(jia)上山林清泉、蟲鳴鳥叫(jiao)
和《禪(chan)宗少林·音樂大典》實(shi)景舞臺(tai)的禪(chan)境
構成了一種天籟般的禪韻……
如夢如幻
如癡如醉



《禪(chan)(chan)宗少林·音樂(le)(le)大典(dian)》由梅帥元(yuan)、譚盾(dun)、釋永信、易(yi)中天、黃(huang)豆豆五(wu)位大師聯袂打造(zao),演出共(gong)分(fen)《水(shui)樂(le)(le)·禪(chan)(chan)境(jing)》《木樂(le)(le)·禪(chan)(chan)定(ding)》《風(feng)樂(le)(le)·禪(chan)(chan)武》《光樂(le)(le)·禪(chan)(chan)悟》《石樂(le)(le)·禪(chan)(chan)頌》五(wu)個樂(le)(le)章(zhang),生動描述了溪山(shan)坐(zuo)禪(chan)(chan)、空山(shan)雨后、少林拳(quan)棍、女童牧歸、塔(ta)林雪(xue)夜、頌禪(chan)(chan)法會等情景。



先后被(bei)評(ping)為“國家文化(hua)產業示(shi)范基地”、“中國創意(yi)城(cheng)市(shi)-城(cheng)市(shi)文化(hua)名(ming)(ming)片”、“2008中國創意(yi)產業先進(jin)單(dan)位”,并在全國 “最美(mei)的五大實景演(yan)出”評(ping)選活動(dong)中,獲得網(wang)絡(luo)投(tou)票第一名(ming)(ming)的成(cheng)績,成(cheng)為中國實景演(yan)出的扛(kang)鼎之作和河南(nan)文化(hua)旅游“新名(ming)(ming)片”。


